封面1.jpg

(作者:六堆伙房總經理劉光凱)

食物的敗壞,很多人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其實食物敗壞主要是由於微生物中的腐敗菌搗亂的結果,因此了解細菌生成的環境與條件就相對的重要。

  細菌通常是單細胞,細胞結構簡單並以無性方式進行繁殖,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二元裂變,當細菌處於「溫度」「濕度」「空氣」「營養物質」等豐富的環境中時,就會進行快速無性繁殖,呈指數級增長(手機連續按*2,就知道裂變的速度有多快了)。大自然的細菌百百種,但我們簡單可以分類為「自營性細菌」和「異營性細菌」;能夠自行由二氧化碳合成維生所需物質的生物稱做「自營性細菌」(藉由還原無機物、繁殖慢);而無法自行合成有機物,必須攝取現成的有機物來維生的生物稱做「異營性細菌」(大多數的細菌、繁殖快)。因此食物敗壞後的「異味」,主要是來自異營性細菌的分解產生的現象,因異營性細菌分解代謝之後所產生的化學廢物(你也可以說它們是細菌的糞便)。所以您聞到食物的異味時,就是受到大量細菌的污染發生腐敗變質。所以我們要想辦法解決或去改變細菌的生存條件及環境,就能有效的避免食物腐敗,而我們要注意的有四大生存條件:溫度、水份、營養源、空氣,以及四個保存關鍵技巧:滲透壓、光線、濕度、空間與時間。

 

《 1. 溫度 》

  這是細菌生存四大條件之一;也是我們最容易控制細菌生成最直接的方式,一般來說,-18℃以下可以讓細菌停止成長,而100℃以上可以消滅大多數的細菌,這是最有效的方式,但是這所謂最好的方式,在商業行為中或家庭生活上會非常不方便,因為從-18℃到100℃要消耗非常多的時間和熱能,因此一般我們會保持在非冷凍狀態以利於方便料理。而冷藏的溫度一般是在3℃~7℃最有抑菌效果,而加熱到100℃可以滅菌也是一種非正確觀念,最主要是我們要針對中心溫度來做最後判別,例如中心溫度62℃4分鐘或中心溫度70℃就可以滅菌,因此要注意的是60℃要9分鐘才可以滅菌,有些舒肥就是利用這種方式,不過因為豬肉有旋毛蟲問題,不建議在60℃以下舒肥。另外細菌可以細分為嗜溫菌21~45℃、嗜熱菌46℃以上、嗜冷菌20℃以下,而嗜溫菌21~45℃為最大多數,因此所以我們可以用「避開8~60℃是食物危險溫度帶」,然後運用「嗜溫菌21~45度最危險溫度帶」這個概念去增加食物的保存期限,例如:正確的冷卻方法遵循2小時/4小時規則,分兩步進行:食物應在2小時內從60℃以上冷卻到21℃以下。然後,在4小時內將食物從20℃冷卻到7℃或更低溫度。

  又因為我們從冷凍拿出的食物,如果放在常溫中就會經過「8~60℃食物危險溫度帶」,因此在實務上操作記得冷凍食材要退冰的最佳方式是冷藏退冰。不過危險區間的限定範圍只針對一般病菌,那些是處於冰箱溫度不會快速增生的細菌,不要認為放在低溫狀態下食物不會敗壞。

 

2. 水份 

  這是細菌生存四大條件之二;細菌生存的條件中,「水」是不可缺少的物質,因此過去沒有冰箱的年代,保存食物除了加熱法(消滅細菌)外,最常用的就是把水份降到最低的作法,而最常用的方法是「脫水」,而脫水的方法是利用日曬、滲透壓或離心原理造成(這在說明「滲透壓」時再來細說原理)。在實務操作中,我們不可能都是用「脫水食材」來製作食物,那食物美味的豐富度一定大大打折;食材不可避免的一定要有水份的存在,而水份的多寡反而因食材不同而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果蔬的腐敗大多數是「黴菌」所引起,損傷的果蔬及過熟的水果首先會遭到敗壞。

  引起果蔬腐敗是因為黴菌早就傳染在損傷部位上了,因此除掉受損的部位及清除表面的水份就可以延長果蔬的保存期,例如芹菜或水蓮,我們一定要把受損部份先移除,並且切好後要略為放乾,再用吸水紙包覆,保持食材水份又保持表面乾燥。豆腐類反而泡在水中保存效果更好,保存了豆腐食材的水份,又利用了水份隔絕空氣的原理,來增加豆腐的保存期限,方式非常簡單:
A. 先拭乾原本豆腐上帶菌的水份
B. 把豆腐放入保鮮盒中,倒入飲用水,水的分量必須要蓋過豆腐。
C. 蓋上盒蓋放入冷藏冰箱即可。

所以在水份這個部份我們提到「乾燥」可以大幅降低細菌的生成,「潮濕」容易帶來黴菌,「沾水」會帶來細菌及細菌要的水份,「泡水」可以阻絕空氣保鮮又易保存

 

3. 營養源 

  這是細菌生存四大條件之三;細菌繁殖需要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沒有食物就不會增生。因此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越高的食物,保存就要越講究,例如:蛋、牛奶、魚、肉,就很容易腐敗,而石頭就不可能會被細菌分解。我們可以依不同程度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用不同的溫度去保存,如魚類、肉類用冷凍方式是最佳的保存。

 

4. 空氣 

  這是細菌生存四大條件之四;大多數細菌需要氧氣才能生存,所以如果將包裝內的空氣抽離,細菌就會失去適宜生存的環境,生長繁殖率會急劇下降,甚至停止繁殖。因此真空包裝是透過抽除空氣,特別是氧氣,以防止食品變質的有效方法。真空不僅能抑制細菌的生長繁殖,還能減緩食物特別是油性食物的氧化。由於含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在氧氣的作用下很容易被氧化,導致食物變味、變質,甚至產生耗油味(例如堅果類)。但是真空包裝並不是無敵,因為大自然中還有厭氧菌的存在,所以還是需要結合其他輔助方式,如冷藏冷凍、脫水、高溫殺菌、紫外線滅菌或是滲透壓醃製等方式。

【寶島小教室】為何食物會敗壞

《 5. 滲透壓 

  這是四個保存關鍵技巧之一;我們可以先理解細菌只能存活在一定的酸鹼值範圍中,太酸或太鹼,太鹽或太甜都會令細菌中的蛋白質變性,因此我們可以利用鹽巴、醋、醬油、糖去做食物的處理,而滲透壓就是一個關鍵技巧,滲透壓就是在我們已經知道在半透膜的機制下,水分會從低濃度往高濃度的地方流去,也可以理解為高濃度會往低濃度而導致水份流出,達到降低水份存留於食材之中,例如:臘肉經由高密度鹽巴流向豬肉內把水份排出,再經由日曬脫水滅菌。

 

6. 光線 

  這是四個保存關鍵技巧之二;戶外日曬的溫度及紫外線確實可以有效抑菌,但也相對帶來一些不穩定性,例如沒有除掉水份的食材在日曬下反而達到了細菌生存的最佳溫度,更容易滋生細菌,在室溫甚至太陽照射的高溫下,只要10~20分鐘細菌就會倍增,而且空氣中飄散灰塵,含有許多是肉眼看不到的細菌會可能飄落接觸食物,這要特別注意。

 

7. 濕度 

  這是四個保存關鍵技巧之三;有效降低濕度是在台灣非常重要的觀念,濕度帶來了水氣,相對了也提供了細菌生存的必要條件,因此濕度在45-65%之間(冰箱內的濕度大約也在此範圍)細菌生存環境相對惡劣,不過低於45%的濕度反而細菌懸浮多,散播快,而濕度高於65%,黴菌滋養容易,所以一般我們可以從手機上的氣象APP中查詢當天的濕度,而在台灣濕度高過80%是常態,所以高濕度的環境下,要多注意果蔬類食物容易敗壞。

 

8. 空間和時間 

  這是四個保存關鍵技巧之四,接觸空氣中的表面積越多,細菌會越多,而空間越大也是一樣的問題,所以切割完的肉類、蔬果會較沒有切割的更容易損壞,裝半瓶的醬汁、茶、果汁也比裝到滿的的更容易酸敗。而細菌需要足夠時間增生到足夠的數量,因此放置時間越久的食物風險越大。

---------------------

 

  食品安全是餐飲業的灰犀牛灰犀牛意指「顯而易見且高機率發生,卻被視而不見的既存威脅」,最終將帶來重大後果及影響。一般而言,適當的加熱過程可以殺死活的細菌,也可以除去某些細菌產生的毒素,例如肉毒桿菌的毒素即可在100℃加熱10分鐘後失去活性。但是,許多細菌產生的毒素可以耐熱,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毒素在高溫烹煮過後仍然不會被破壞。所以放置太久或已經被細菌大量增生的食物,在加熱後再食用,還是具有一定的風險,需要小心注意。

  由於微生物在自然界分佈廣泛,食品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細菌污染;當環境及條件適宜時,它們會迅速生長繁殖,造成食品腐敗變質,不僅降低食品的營養和衛生質量,還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因此,控制「細菌的四大生存條件」以及利用「四個保存關鍵技巧」,可以有效的防止食物敗壞,並且遵守食品處理之原則,包括食材新鮮、保存空間清潔、區分生熟食避免交互污染、徹底煮熟、注意保存溫度及使用乾淨的水與新鮮食材,真空包裝、除去水份、保持合宜的濕度等,並且遵守個人衛生原則,確保食品安全。

  最後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把細菌的概論提出來讓大家可以了解最基礎的概念,除了「食品安全」的問題之外,也可以利用來「增加食品的保存期限」「減少浪費」「提高容錯率」

arrow
arrow

    wow-寶島好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